专业白皮书——040104教育技术学

发布者: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2-06-13 00:00:00

一、专业定位

深圳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002年获批创办,2017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厅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验收2020年教育技术学专业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通过广东省示范实验中心验收。年本科招生约60名,2007年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开始招生,2008年现代教育技术专硕学位点开始招生。

通过践行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理念,办学中形成了以教育理念、理科基础、文学修养、艺术创意、面向应用、服务教育为办学指导的培养体系,注重技术的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本专业学生师范功底好、数字媒体和计算机技术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近年来,在广东省师范技能大赛和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本专业学生成绩非常显著。本专业着重培养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及应用技能,能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紧扣新一代教育信息技术前沿,依托既有学科优势与地缘优势,致力于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特点的新型教育技术学师范生。专业办学定位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师范属性(为人师表,适教乐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属性与育人导向;成为为人师表、勤于学习、乐于育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2.专业特色(工科基础,素养全面):获得系统的专业教育实践体验,进一步巩固教育技术专业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具有先进的学科教学理念,较好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具有高效地组织、建设、管理班级、主题活动、团队活动等综合育人能力,扎实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科技工科基础和突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信息科技相关课程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及自我反思,开展高质量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实践和学科教研。

3.专业能力(业务精湛,持续发展):具有突出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教学成效显著,成为中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成长和学生创新实践的专业指导者;具备扎实的教育信息化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进行信息化软硬件与网络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等校园信息化实践工作,能够在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及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发挥骨干与引领作用,成为校级骨干教师。


二、培养目标

面向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需求,遵循“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求是创新”教育理念,秉承师德高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业务精湛、能力突出的骨干学科教师目标追求,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深圳,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着力培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师德师风,卓越的从师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信息化教学理论水平与信息科技工科基础,持续的创新与自我发展意识,具备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质,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从事信息科技教学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优秀中学教师。


三、培养规格

3.1 学制要求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学生交流学习,教育技术学专业与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信息技术专业签署2+1联合办学协议,参加联合办学的学生可以在完成本专业的前两年课程后,赴昆士兰大学研读1年,符合该校的毕业条件,即可获得昆士兰大学学位,回国后,学生继续参加一年学习,仍可获得深圳大学教育技术学学位。学生完成培养方案中学分要求,考核合格方可毕业。

3.2 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总学分要求16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为44.5学分,专业课程学分为92.5学分,实践课程为20学分,创新创业模块为3学分。

3.3 知识及能力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数字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将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师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过硬,志愿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愿教乐教,认同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关爱尊重学生,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立志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掌握教育技术学学科思想、知识、技能与方法体系,系统掌握以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教育知识,并能够整合形成专业思维和专业技术能力。了解数字媒体、网络与软件工程等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形成以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网络工程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工科能力体系。具备创新意识和精神,能够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科竞赛等实践过程开展创新实践,具备指导中学生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创客教育等创新实践的知识与能力。具备利用专业知识创新学校学习空间、软硬件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推动学校改进,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能力。

(4)教学能力: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以及学科相关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等教学能力。具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理念,能够在学科教学实践中,面向学科核心素养,依据信息科技学科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完成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过程。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掌握中学德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德育工作基础与能力。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具备班主任工作与班级互动、社团活动等主题活动的组织能力。参与德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的体验。

(6)综合育人:具备较好的学科文化修养,理解信息科技学科育人的内涵和价值,理解学科教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意义,并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实施综合育人,能把现代教育理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活动。能够结合学科教学有机进行综合育人活动,具备组织和指导学校主题教育、社团活动、创客教育等活动课程的综合实践能力。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态与新知识、新技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接受能力;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掌握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方法和技能。掌握研究教育实践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技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通过教研活动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持续改进教学。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有团队协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化学习有充分体验。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具备综合交流能力,能够与同伴、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进行顺畅的教学交流。


四、课程体系

4.1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

4.2 课程设置

通识课程是学校统一开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包括基本通识课和扩展通识课,主要有人文素质、体能素质、英语、计算机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课程,共计44.5学分,其中扩展通识课不少于15.5学分。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共计92.5学分。专业核心课程学分不少于54.5学分,课程设计体系中既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数字电路》、《计算机网络》等工科基础课程,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班主任与德育工作》、《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教育学基础课程。此外,专业核心课还包含了《教学资源设计》、《三维计算机动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WEB应用与网站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教学设计》、《虚拟现实基础及应用》、《数字媒体概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36学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师范生素养、教育软件与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三个基本模块。师范生素养模块包括《教师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领导与管理》、《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教育软件与网络工程模块包括《教育软件工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数据库设计》、《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移动应用程序设计》、《云计算开发与应用 》、《机器人制作与编程 》、《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 》。 数字媒体技术模块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富媒体程序设计》、《 智能机器人》 《用户体验设计》、《摄影技术与艺术基础》、《数字图像处理》、《平面设计》、《电视编导与制作 》、《影视录音制作》 、《数字电视制作与播出》、《设计与创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网络远程教育实践》、《网络编程实践》、《学习科学与技术》、《数字化学习系统》等课程。

实践课程不少于20学分,包括军事技能、思政与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训练、毕业论文(设计)。

创新创业课程不少于3学分,主要包括全校性公共选修课、非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科研训练为导向的创新研究短课、创业指导课。

学生在必修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地修读各模块中的专业选修课程。也鼓励学生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修读个性课程。

4.3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特点的新型教育技术学师范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该专业推行“启发式、研讨式、体验式”等互动教学手段,训教结合。大部分专业课程有实践环节,实践总学时为1155个学时,占比38%,实践环节植根于各专业课程并加以贯通,培养师范生扎实的专项实践能力。深圳大学与深圳南山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办学框架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合作举办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该集团共11个成员学校,集团的11所成员学校均为深圳大学师范专业重要的实习基地。该专业与深圳市宝安区科教培中心信息技术部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的业务合作,包括派遣师范生往区属学校实习,聘请本专业教授为信息化建设方案评审专家,为区属学校教师开设技术培训班,联合开展宝安区各类学校信息素养调研等多种方式合作。此外,该专业还与多所学校签署了实习协议。


五、师资队伍

5.1 师资队伍概况

深圳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现有18位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外聘教师6人。教师中师范院校(或教育类专业)毕业背景占比47%。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信息化教学指导专委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人工智能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各1人。专业教师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规模结构合理。专兼职教师并存、优势互补,使本专业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后劲强劲。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专业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普度大学、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等境内外知名高校的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专业。

专任教师广泛拥有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及应用技能,能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多学科背景,且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海外留学与教研经历。具备与所讲课程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能不断创新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近5年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省级教研项目4项,专任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优秀本科教师奖4项、专任教师出版教材8部 。本专业每位任课教师都根据社会经济和各学科理论的发展,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定期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具体严格的教学进度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及时更新典型案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教学条件

该专业所直接管理的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具有国内一流的实验室条件,是广东省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总面积1100平米,实验设备数量2454台套,仪器设备总值2420万元。

实验中心下设的教育网络工程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创客教育实验室等实验室设计完全符合中学数字校园的实际应用环境。实验中心建设特别关注信息技术新发展,及时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网络电视、虚拟现实、智慧校园等数字校园新发展引入实验室。近三年,增加可编程智能硬件套件、Arduino开发工具包套件、手势识别套件、脑电波采集套件等设备;完善了3D交互环境的升级和改造、人工智能开发套件、智能硬件教学资源包等的部署;进一步更新了混合现实教学实验室;更新了网络电视教学环境建设,完成了直播节目、转播节目、录播节目、网站设计与播出控制、网络传输模块、网络终端与大屏教学演示等模块的基础建设,实现集影视媒体制作技术应用与网络技术应用为一体的网络数字电视教学环境建设。所建实验体系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技术培养体系,包括云计算技术融入网络工程实验体系,雨课堂教学环境融入教育应用实验体系,网络电视技术融入数字媒体技术实验体系,智能硬件技术融入创客教育实验体系,未来教室、混合现实技术融入教育技术装备实验体系。

依据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特点,该专业有教学训练实验室及本专业未来教室能够模拟中学课堂教学场景。教学训练实验室中的微格教学实训室、语言技能实训室、书写技能实训室支持本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设计》等师范技能课程的顺利开设。远程教学观摩室、研讨室支持学生进行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实践活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支持学生提升普通话水平。本专业新建的未来教室依据中小学未来教发展理念建设,满足师范生对学习空间前沿理念的学习和实践。

学院优先保障本专业的教学经费投入以满足教学各个环节所需的资源建设、教学运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基地建设、教学检查和质量评估等的费用。教学经费的使用向教学一线倾斜,学院鼓励和支持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改革。

除了通过校内的实验、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该专业重视依托实习基地,通过“教育见习—研习-实习”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该专业积极推动与政府部门、各学校、教育集团等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截至202112月,已经建成的、与本专业对口的实践及实习基地如表1所示:

教育技术学专业对口实践及实习基地建设情况表

序号

基地名称

建立时间

是否学院独享

平均每次可接纳学生数(人)

1

荔香中学

1996

10

2

南山实验学校

1996

10

3

南山外国语学校

1996

10

4

深圳二外集团海岸小学

2008

10

5

深圳市明德学校

2018

10

6

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2006

10

7

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

2010

15

8

福田区上步中学

2016

10

9

南油小学

2008

10

10

新安中学

2021

10

11

新安中学第二外国语学校

2021

10

12

红岭中学

2021

10